多介質過濾器的反洗操作是影響濾料分層狀態的關鍵環節,其核心作用是通過水力作用 “重置” 或 “優化” 濾料分層結構,但操作不當也可能導致分層紊亂。
多介質過濾器的反洗操作是影響濾料分層狀態的關鍵環節,其核心作用是通過水力作用 “重置” 或 “優化” 濾料分層結構,但操作不當也可能導致分層紊亂,具體影響可從正向優化作用和潛在負面風險兩方面分析:
一、正向優化作用:維持 / 恢復合理分層,保障過濾效率
反洗的核心目標之一是通過水力沖擊與懸浮,讓濾料回歸 “下粗上細、下密上疏” 的理想分層狀態,為后續過濾提供穩定基礎,具體體現在以下兩點:
清除濾料間隙截留的雜質,避免分層 “板結”
正常過濾時,水中的懸浮物、膠體等雜質會逐漸截留于濾料間隙中,若長期不反洗,雜質會填滿濾料孔隙,導致濾料層緊密結塊 —— 這種 “板結” 會破壞原本的分層結構(如上層細濾料與中層濾料黏連),甚至形成 “濾餅層” 堵塞水流通道。反洗時,高速反洗水會沖擊濾料顆粒,將截留的雜質從間隙中剝離并隨反洗水排出,同時讓濾料顆粒重新處于松散懸浮狀態,避免分層因雜質堆積而紊亂。
修正輕微分層偏移,恢復理想分層秩序
過濾過程中,部分粒徑較小、密度較輕的濾料(如上層無煙煤)可能因水流沖刷發生輕微 “下移”,或少量下層粗濾料(如石英砂)因間隙雜質帶動輕微 “上移”,導致分層邊界模糊。反洗時,濾料會在反洗水的作用下充分懸浮,隨后隨反洗強度降低逐步沉降 —— 此時,密度大、粒徑粗的濾料(如底層石榴石)因重力作用先沉降至底部,密度和粒徑居中的濾料(如中層石英砂)隨后沉降,密度小、粒徑細的濾料(如上層無煙煤)最后沉降,從而自動修正之前的輕微偏移,恢復 “底層重 / 粗、上層輕 / 細” 的有序分層。
二、潛在負面風險:操作不當導致分層紊亂,影響過濾效果
若反洗參數(如反洗強度、反洗時間)控制不合理,反而會破壞濾料的正常分層,引發濾料混雜、分層顛倒等問題,主要風險點包括:
反洗強度過高:導致濾料 “竄層”(混雜)
反洗強度是指單位時間內通過單位濾料面積的反洗水量(通常以 L/(m2?s) 表示)。若反洗強度過大,高速水流會產生遠超濾料重力的沖擊力,導致原本應留在底層的高密度粗濾料(如石榴石)被沖起,與中層的石英砂、上層的無煙煤混合;甚至可能讓密度小的無煙煤被沖到過濾器底部,與石榴石混雜 —— 這種 “竄層” 會徹底破壞分層結構,后續過濾時,粗濾料進入上層會導致懸浮物穿透(細雜質無法被截留),細濾料進入下層會導致濾速下降、水頭損失過快,嚴重影響過濾效率。
反洗強度過低:分層恢復不徹底,殘留雜質導致 “偏流”
若反洗強度不足,濾料無法充分懸浮,僅表層濾料被輕微沖洗,深層濾料間隙中的雜質難以清除,且濾料顆粒無法重新沉降排序 —— 此時,分層可能仍處于 “局部板結” 或 “邊界模糊” 狀態,后續過濾時水流會避開板結區域,從雜質較少的疏松區域快速流過(即 “偏流”),導致部分濾料層未發揮過濾作用,過濾效果大幅下降。
反洗時間過長 / 過短:影響分層穩定性
反洗時間過短:濾料懸浮不充分,雜質未完全排出,分層無法有效復位,易殘留 “局部混雜” 問題;
反洗時間過長:雖不會直接導致濾料竄層,但長時間高速水流可能讓濾料顆粒間的摩擦加劇,導致部分濾料磨損(如無煙煤顆粒破碎),破碎的細顆粒進入下層濾料間隙,間接破壞分層的 “粒徑梯度”,長期會導致分層逐步紊亂。